当前位置:首页教育学科数学

“高矮”教学设计

2025-01-15 10:08:12


“高矮”教学设计(精选6篇)

“高矮”教学设计 篇1

  〖教学目标〗

  1.认识高矮的区别,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,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,培养小组合作能力。  

  2.渗透高矮相对性的辩证思想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

  〖教材分析〗

  教材中“高矮”一课,先呈现两名学生帮助一位盲人叔叔过街的情境,让学生观察,再“说一说”谁高、谁矮;接着呈现同学间彼此“比一比”身高的情境,让学生自己从中观察并领悟到比身高的要领和规则,再进行实践体验;最后“做一做”则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,对绳子或路线的长短、书的厚薄等进行推理、判断。

  这一节课,为了便于学生动手实践、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,我对教材提供的素材作了一些改动,首先是情境的变化;其次是活动程序的变化。

  〖教学设计〗

  (一)比身高

  1.擂台赛

  (1)请班上自认为长得很高的同学上台当擂主,其他同学挑战。当两生在台上比身高时,其余同学在台下当裁判,由a,b,c三名学生一一与擂主比高矮。

  (本教学环节在一上课就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,注意力高度集中。活动刚刚开始,学生还未注意到比高矮时同学穿着鞋子。)

  (2)再请一生d(教师事先掌握该生比擂主稍矮一些)上台挑战,但在比高矮之前,请全班同学闭上眼睛,让生d悄悄站在预先准备好的两块砖头上,使其稍高一些,再用布将两人围起来,准备好后请全班同学睁开眼睛比较高矮。

  当学生睁开眼睛先是喊出生d高后,看见老师用布围着两位同学时,觉得非常奇怪,强烈要求将布取下。此时全班沸腾了,课堂上第一个高潮出现了。每个学生都在嚷着:“不公平!”此时,教师追问:“哪里不公平?”学生表现出对“作弊”的极度不满,要求双方脱鞋再比。

  (3)在否定错误方法后,用正确方法再比较出两生谁高、谁矮。

  (本教学环节是突破本课重难点的一个重要环节。学生一方面掌握了正确的比较高矮的方法;另一方面,得到了积极的情感体验。)

  2.四人小组中互比身高

  (1)在四人小组中,互相比较高矮,有能力的小组还可将四人身高排出顺序。

  学生在比较的时候用不同的方法,如:背靠背比、分别靠在墙上比、借助工具(尺子)等,充分发挥互帮互助的学习精神。

  (2)学生汇报小组中身高比较的结果,并说明用了什么方法、应注意什么、出现了什么情况。

  在陈述过程中,学生能将注意细节说出,如:脱鞋、挺胸、不能踮脚、尺子要放平等。能清楚地用语言叙述,如:生e与生f比,生e比生f高,生f比生e矮。

  (本教学环节使全体学生都动了起来,参与到数学活动中,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。通过汇报,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比高矮的方法。)

  3.长颈鹿与大象比高矮

  故事导入,课件出示图片(如教材)。

  学生进行比较

  4.警车过桥洞

  故事导入,课件出示图片(如教材,并伴有警车的警笛声)。

  学生猜测警车能顺利通过桥洞吗?为什么?

  大部分学生通过数木块判断警车不能过桥洞。难能可贵的是有的学生发现警车车灯是可以取下的,过桥洞后,再放到车顶上,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了。

  (本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,高矮不仅只在身高这一方面,在其他方面也存在高矮问题。)

  5.小兔子比高矮

  故事导入,课件出示图片(三只小兔子站在不同的高台上,但先不出示小兔子身后的格子)。

  学生进行比较。

  在学生们纷纷发表完各自不同的见解后,在小兔子身后出示虚线格子图,再让学生观察比较。

  (本教学环节学生通过仔细观察,发现可以通过虚线格子图帮助比较高矮,比前一个活动又进了一步。)

  (二)举出生活中存在“高矮”现象的例子

  学生举出生活中存在“高矮”现象的例子。如老师比我们高,乔丹比老师高等。

  (学生在该教学环节中思路广阔,能举出身边的例子,室内、室外的例子,甚至能举出连成人都不易想到的例子。)

  (三)总结,体验 

  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,你有什么收获?

  (在总结过程中,学生不仅对知识技能进行了总结,对情感体验进行了总结,也表达了各自的喜好。)

  〖案例点评〗

  本课教学设计的第一、二环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,自编学生熟悉的、喜闻乐见的“擂台赛”“四人小组互比身高”等活动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让学生积极、有效地参与,并从中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与要点。 

  本课教学设计的第三、四环节“长颈鹿与大象比高矮”“警车过桥洞”“小兔子比高矮”“生活中存在的高矮现象的例子”等内容,既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,把教材中的死知识变成了课堂上的活问题,给学生以充分表现的机会。学生从各自的经验背景出发,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进行交流,进一步获得体验,有较好的教学效果。

“高矮”教学设计 篇2

  教学内容

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(北师大版)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《比较》中"高矮"的内容.

  设计思路

  《数学课程标准》指出:"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,有意义的,富有挑战性的.高矮"一课是在学生学会了比较事物的大小,多少之后,让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高矮,长短,厚薄.教材内容是让学生在一个主题情境中发现事物的高矮关系,然后学会比较人的高矮,再通过一组练习来呈现事物的长短,厚薄关系.从教学内容来看,进行高矮,长短,厚薄等比较,并不是纯粹的知识性学习,而是一种体验性的活动,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的学习目标.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,结合学生实际,提供具体有趣的素材,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活动.本节课分为"初步感知——直观比较——操作练习——发展新知"几个层次来教学.

 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,对教材进行再加工,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.在教学这一课之前,我与学生交流,问:"你和比,谁高一些 "一般孩子能回答出来,但有的孩子连蒙带猜,还有极少数不知所云,可见一年级的学生对高矮, 长短,厚薄已有了初步的感受.通过进一步了解,我发现绝大部分孩子不知道正确的方法,例如使比较的两个孩子站直,另一个孩子来观察,比较.这说明:学生对于比较的正确方法及更深层次的比较的相对性,可变性缺乏清晰的认识.基于这一认识,整个教学过程中,教师精心设计多种活动,让学生自主探索,合作交流,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,引导者与点拨者.

  教学目标

  1.知道物体之间的高矮,长短,厚薄的关系,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.

  2.经历比较事物的高矮,长短,厚薄的过程,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.

  3.通过四人小组比高矮的活动,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.

  4.通过练习和游戏,培养仔细观察,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.

  课前准备

  实物投影仪,录音机,世贸大楼图片一张,彩带三条,小蚂蚁回家的模拟图.

  教学流程

  一,感受高矮的存在.

  1.导入.

  (1)谈话:同学们,你们知道前不久在美国发生的一件大事吗 (学生踊跃发言.)

  (2)出示图片:美国纽约世贸大厦.

  (3)提问:看看这幢大楼,把它和周围的楼房比一比,你发现了什么 (生感叹:它真高!)

  (4)讲解:这栋大楼有110层,曾经是美国纽约最高的楼.但是由于恐怖分子的袭击,它已被夷为平地.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都感到很气愤.设想一下,假如你以前曾经有机会站在这座楼上往下看,会有什么感觉

  生1:会很怕.

  生2:我会腿发软.

  生3:那么高,我会觉得像要掉下去一样.

  (5)比较:你平时站在我们教学楼3楼或4楼走廊上往下看,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吗

  生:不会.

  师:你知道是为什么吗

  生:因为世贸大厦比我们的教学楼高得多.

  (6)出示课题:世贸大厦比我们教学楼高,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楼比世贸大厦怎么样 (生:矮.)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与高矮有关的知识.(板书课题:高矮.)

  【原教材主题图的"高矮" 关系不明显,教师大胆舍弃原主题图而结合当时的时事,选择了"9·11事件"中的"世贸大厦"图片.选择这一题材的依据,一是这幅图中世贸大厦像个擎天巨人一般在密集的楼群中异峰突起,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"好高啊",直奔主题;二是"9·11"事件轰动世界,可以说是妇孺皆知,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对各种媒体中的相关报道也并不陌生.事实证明,学生对这件事情的熟知程度及关注程度大大超出了老师的想像.将数学课堂与关注时事,关心世界,热爱和平的主题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,激发学生学习兴趣.】

  2.认识生活中的例子.

  师:平时你们见过像这样比高矮的例子吗

  学生踊跃发言,列举了许多例子.如,中南大楼比教学楼高,红绿灯比汽车高,草地比山峰矮……

  3.学生自由活动.

  在背景音乐中,学生自由下位寻找教室里"高矮"的例子,自由讨论.

  【由远及近,由抽象到直观,学生自己发现,探讨,举例子,找例子,充分感受高矮的存在,感受生活中的数学.另外,让学生自由下位寻找,讨论,打破传统课堂严肃,拘谨的组织形式,还学生以自由,轻松的空间,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.】

  二,比较人高矮的方法.

  1.引入.

  (1)估计:刚才有同学发现人的身材有高有矮.下面请两个同学——和站起来,大家估计一下,他们谁比谁长得高一些

  (2)提问:他们估计得对不对 想一想,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他们谁高谁矮呢

  生:比一比.

  (3)比一比:验证比长得高,比长得矮.

  2.出示课本第16页图例.

  (1)谈话:(出示左图)小强和小丽也在比身高.看这幅图,谁能很快告诉我,谁高谁矮

  生1:小丽高些.

  生2:小强比小丽高,但是他踮起脚跟了.

  (2)提问:小强是踮起脚跟才比小丽高,你们认为怎样比,才知道谁长得高呢

  生:小强要把脚放平再下来比.

  (3)交流:(出示右图)他们又比了一次,再看他们是怎样比的 谁长得高一些

  生1:一样高.

  生2:小强比小丽矮一点点.

  (4)反馈:像左图那样比,我们能不能说小强比小丽长得高呢 (生:不能.)看来,比身高的时候,两个人的脚要放在同一平面上.现在你们会比身高了吗

  3.小组活动.

  (1)内容:前后四人一组,比一比,谁长得最高 谁长得最矮

  (2)要求:小组先商量一下,准备怎样比才能又快又好,商量好以后,再下位比一比.

  (3)学生活动约3分钟.

  (4)反馈: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讲台边演示边说方法.

  组1:两两相比.

  组2:一个人和三个人依次相比.

  组3:站一排相比.

  【在这个活动中,四人小组首先要商量确定方案,然后分工合作,操作实验,最后在全班演示汇报,真正是以学生为主体,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,合作交流,获得体验.】

  三,课间休息.(略)

  四,练习(课本第17页).

  第1,2,3题学生独立完成.

  第4题

  师:(出示模拟图)蚂蚁三兄弟要回家,他们走了3条不同的路,看看谁走的路最短 谁走的路最长 你是怎样想的

  四人小组讨论.然后展示学生的想法.

  五,游戏.

  1.激趣:请和上讲台来,同学们猜猜看,我让他们上来干什么 (生猜)看看他们俩谁比谁长得高

  2.活动:能不能想个办法,使变得比高

  3.其他学生指导,这两个学生表演.

  (学生情绪高涨,出现了许多方法,如矮个学生踮起脚,高个子蹲下来,矮个子站到板凳上,另一个学生把矮个学生抱起来,等等.)

  4.师:还能怎么办 谁来帮帮他们

  5.谈话:你们想出这么多方法使两个同学的高矮发生了变化,真聪明!其实长短,厚薄在一定条件下也都是可以变化的,这个问题留到课下你们自己试试,好吗

  【"想办法使矮个子变高",同学们都觉得非常有趣,积极踊跃地投入到这个活动中来,课堂气氛也随之被推向高潮.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到高矮是相对的,可以变化的,此时,教师指出长短,厚薄在一定条件下也都是可以变化的,延伸至课外,开拓了学生的思维.】

“高矮”教学设计 篇3

  教学内容: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“高矮”

  教学目标:

  1、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,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。

  2、体会到高和矮也是相对的,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。

  教学准备:挂图、三枝笔

  教学过程:

  一、 情境体验、感知高矮

  师:同学们,开学的第一天我们到学校来,都做了什么事,谁还记得 呢?

  生1:发新书,大扫除。

  生2:安排座位。

  师:谁还记得当时我们是按怎样的顺序安排座位的吗?

  生:我们是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。

  师:高矮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,板书课题。

  请少武到前面来,你们说他是高还是矮呢?

  生:有的说高的,有的认为矮的,有的说不出。

  师:有的认为少武是高的,有的认为少武是矮的,少武是高还是矮的呢?现在来比比看,请你找一个比你矮的同学上来。(学生去找)

  师:你们比一比,谁高,谁矮?

  生:少武高,宁辉矮。(请两 个同学说)

  师:请你再找一个比你高的同学上来。(学生去找)

  师:你们比一比,谁高,谁矮?(请两个同学说)

  生:建东高,少武矮。(请两个 同学说)

  师:为什么少武一会儿高,一会儿矮呢?

  生:因为少武和宁辉比,少武高;少武和建东比,少武就矮了。

  师:说得好!谁来说一说,少武和他们两 人比,少武比宁辉怎么样,少武比建东怎么样?

  生:少武比宁辉高,少武比建东矮。

  师:比高比矮至少要有两 个人才能判断。

  (设计意图:学生参加比高比矮的活动,不仅体会到高与矮是相对的,而且也初步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。)

  二、 积极参与,理解高矮

  师:请同桌同学站起来比一下,谁高谁矮?(同桌同学比较)

  同组同学互相交流,运用( )比( )高,( )比( )矮的互相说一说。

  (全班同学交流反馈)

  师:谁能说说在生活中看到什么比什么高,什么比什么矮吗?

  生1:爸爸长得比妈妈高。

  生2:椅子比桌子矮。

  生3:课桌比讲台矮。

  ……

  (设计意图:学生年纪小,语言滞后于思维,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,说说高矮的比较,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,又训练了语言口头表达能力。)

  三、 体验相对、确定高矮

  (教师手握三枝笔)

  师:老师手里握着三枝笔,你们猜一猜,哪枝笔最长?

  生:(随便猜一枝)

  师:(亮出谜底)要怎么比,才能道哪枝笔最长呢?(学生上台比)

  师:这个同学把三枝笔的一端都放平,也就是说:有几样东西比较长短,必须有一端对齐,或者说要站在同样的高度才能比较。可是有时候碰到像这样的情况怎么比呢?(出示课本“三只小兔比高矮”的挂图)

  (设计意图:学生在游戏中,体验到事物比长短或比高矮时,必须一端对齐的比较方法。随后又引出,现实生活中无法达到一端对齐后再比较的特殊情况:领奖台上小兔高矮的比较,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的方法。)

  四、 应用知识、开展探索

  师:三只小兔比高矮,从这幅图中,你发现了什么?

  生:他们没有站在同一高度上。

  师:那该怎样比呢?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比一比三只小兔的高矮吗?

  (学生讨论交流,再反馈)

  师:同学们想了好多办法,真棒!老师在这张图上画了一些格子,不知道这些格子能不能帮上你的忙?(出示第二张挂图)我们看,大白兔的后面,有一格一格的格子,请大家边看边想一想,可以同组的同学说一说,你是怎么比的,谁最高谁最矮?

  (讨论交流,再反馈)

  生:我用数格子的方法比,1号兔子站了7格,2号兔子站了6格,3号兔子站了5格,所以1号兔子长得高。(请两个同学说)

  师:同学们真聪明,我们以后会遇到许多与高矮有关的问题,大家要大胆地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,好吗?

  五、 课内总结,课后延伸

  师:同学们,刚才这些活动好玩吗?在玩的时候,咱们学到了什么?

  生:(略)

  师:比较时至少要有两 样东西才能比,比的时候一端要对齐;在没有办法对齐的情况下,我们可以用数格子以及其他一些方法来比较。下课后,同学们还可以在教室里找找什么东西还可以比较。

  教后反思:本节课让学生在经历比较事物的高矮、长短的过程中,进一步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。在教学中,教师创设了各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,提供了学生自由选择比较方法的机会,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养成独立思考、自主探索、不刻意模仿的思维方式。学生通过参与比较活动,逐步培养仔细观察、认真思考、学会倾听的学习习惯,并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初步的推理能力。

“高矮”教学设计 篇4

  教具准备:主题画,一本字典,一本书,玻璃绳,剪刀,透明胶,双面胶,小黑板两块,幻灯片,教师鞭,录音带,影碟,小旗,五角星,课本,手铃,

  一,导入新课:

  同学们,你们观察一下,这个教室和我们班的教室有什么不同 对了,比如说我们平时坐的桌子比这里的桌子矮了,椅子比平时的高了,你们观察得真仔细,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《高矮》这部分的知识,好吗

  板书:高矮

  那现在老师出一幅挂图让同学们来观察,看我们班哪位同学最聪明,观察得最仔细.

  一, 新授课:

  1, 出示挂图

  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,看看这是在什么地方 你怎么看出这是在路上 你们知道红绿灯有什么用吗 是不是摆来看的呢 那我们先来听一段音乐好吗 (放录象)现在你们知道过马路是怎样看红绿灯了吗

  好,你们再观察一下,图上画了谁 你怎么知道他是盲人 (1,戴着眼镜.2,拄着拐杖3,两个小朋友扶着他)

  那如果在路上遇到盲人过马路,你会怎样呢 你真是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!

  那你们看看他们谁比谁高呢

  2, 你们观察得真仔细.出示幻灯片:同学们,你们看看图上的这两个小朋友谁比谁高 (不能比高)为什么不能比高 (因为那个男孩他踮脚了)那怎样才能比高呢 那也就是说他们要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,才能比高 对不对 同学们再看看,他们现在能比高了吗 为什么 (因为他们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了)

  3, 好,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,也来比一比谁高谁矮,谁愿意上来玩 (找三名学生)

  问:这三名同学谁比谁高 谁比谁矮 刚才xx同学是最高,现在他跟老师来比,谁高 好,我们现在就知道我们在比较高矮是相对来说的.

  4, 好,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好不好 现在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一起来比,看看谁高谁矮.(教师走到一名没有同桌的学生旁,跟他说,没有人和你比,老师做你的好朋友,和你比一比好不好

  请几对同学来说一说,他们比的结果.

  5, 现在老师想请一名同学和老师比,谁愿意 谁坐得好,我就叫谁.(教师故意和学生一高一矮比一比,问学生谁高谁矮,学生说不能比高矮,问:为什么 因为他们没有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.)

  刚才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,在比高矮时应该怎样比 (站在同一水平线上)很好,现在老师要出题来考考你们,看谁最聪明,看哪一组夺得五角星,好不好

  二, 巩固练习

  1, 出示小黑板:读题

  问:你们知道哪一条绳长吗 我这样比,行不行 为什么 (要在同一水平线上)

 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,把他填完整

  2, 出示两本书,一本厚的,一本薄的.

  问:哪本书厚 你们是怎样比的 让同学们来比一比.再填在书本上.

  3, 出示小黑板:

  问:哪一条绳最长 为什么是第二条 (因为它卷起来了)那怎样比呢 (把它拆开)然后怎样 (把它拉直)

  现在你们看得出哪一条绳最长了吗

  把正确答案填在书本上.

  三, 课间舞蹈.

  四, 你们唱得真好听(停顿),你们喜欢听故事吗那你们坐好,看谁坐得好,认真听,听完故事,老师还有问题要问大家:从前,有三只蚂蚁,它们出去找吃的,在回来的路上,发现三条回家的路,于是它们决定比一比,看谁能先到家,好,同学们看小黑板,这就是它们回家的三条路线,你们能用什么方法帮它们找一找,看哪一条路线最长,哪一条路线最短吗

  1, 用线把它连一连,看哪条长.

  2, 先说明,用一个方格,比一比,说他们的每个格子大小都相同,那就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,边数越多,路线就越长,边数越少,路线就越短,

  请打开课本,把它填完整.

  好,请同学们想一想,我们生活中有什么是可以比高矮的吗

  同学们知道的这么多啊,还有很多同学想说,那老师到下一节课再找一个时间来让同学们说个够,玩个够,好不好

  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来比较高矮,老师希望同学们平时能多注意和多观察我们身边周围的事物,这样我们就会学到更多的知识.

“高矮”教学设计 篇5

  活动内容:

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16--17页的内容.

  活动目标:

  知识技能方面:

  通过观察,初步感知物体有高,有矮,通过组织学生小组交流体会比较物体高矮的方法.

  解决问题方面:

  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,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.

  情感与态度方面:

  培养学生观察,合作及交流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.

  渗透帮助他人的教育.

  活动器具:

  三角板,米尺,教学挂图,竹子

  活动过程:

  一,创设情境,引出新知

  1,创设乘公交车的情境,教师当售票员,请学生当乘客.

  [评析: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,初步感知人有高有矮.]

  2,引出课题:高矮

  二,探究比较的方法

  1,出示主题图

  ⑴看图用一,二句话说明图意.

  ⑵说一说小朋友和叔叔谁比较高,谁比较矮.

  ⑶图中的谁和谁也可以比高矮.

  2,探究比较方法

  ⑴小组合作探究

  [评析: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,注意了解学生都有哪些不同的方法.]

  ⑵汇报交流

  3,实践活动"比一比"

  ⑴图中小朋友比高矮的方法正确 谁高谁矮

  ⑵比较时应注意什么

  小结:

  三,巩固练习

  第1题:⑴明确题目要求.

  ⑵学生自己尝试完成.

  ⑶同桌相互检查

  第3题:⑴把3根彩绳一端对齐贴到黑板.

  ⑵把卷的彩绳拉直,进行比较.

  第2题:⑴出示两本厚薄相差较大的书.

  ⑵让学生感知身边事物的厚薄关系.

  第4题:⑴看清图意,哪只蚂蚁走的路最长 哪只蚂蚁走的路最短

  ⑵自己尝试练习.

  ⑶教师辅导学困生.

  四,实践活动

  学生举例身边的事物说一说哪些是高矮关系,长短关系,厚薄关系.

  [评析:联系生活,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.]

  五,小结

 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高矮的比较,怎样比较,比较应注意什么

“高矮”教学设计 篇6

  教学目的

  1、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,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。

  2、使学生体会到高和矮也是相对的,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。在比较的过程中,差别比较明显的,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;差别不明显的,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,再比较。

  3、培养学生在不同的解题策略中,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法,培养学生的优化思想。

  教学重点

  在比较过程中,差别不明显的,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,再比较。

  教学过程

  1、情境引入

  (播放《柯南》片段)你喜欢柯南吗?柯南抓坏人可能干呢,为什么呢?因为他观察事物非常仔细,细小的差别也能看出。今天我们就学习他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精神,看谁观察最仔细!

  2、观察主题图

  出示主题图

  观察图,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图上有几个人,他们在干什么?(引导学生仔细观察:你怎么知道是在路上?你怎么知道是盲人?)

  (1)比较

  把图上的三个人进行比较,你发现了什么?(引导学生进行比较,教师板书)

  他们三个人中,谁最高,谁最矮?

  (2)小结

  生活中有很多可以比较的东西,这里是比较高矮,你还知道哪些比较呢?

  3、练一练  (1)直接比较

  第16页的第1~5题,学生直接比较得出结果。包括高矮、长短、厚薄、曲直。

  (2)游戏

  让两个学生上台比高矮。(故意让一个学生踮着脚尖)学生一看,就叫:“不公平。”教师马上问:“为什么不公平?”从而让学生明白:事物比较,要在同一起点上。然后分小组比高矮。

  4、间接比较

  (1)汽车图

  观察,汽车能通过吗?分小组讨论。请一小组汇报讨论结果,并说明为什么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结论,全班讨论,发表自己的意见。只要有理由,都给予肯定。

  (2)蚂蚁图

  看图讨论:哪只蚂蚁最先回到家?为什么?(有的学生直接观察,走得直的最先到家,予以肯定。引导学生用数一数的方法判断)

  (3)钉子图

  先让学生讨论:哪根钉子合适?为什么?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,教师先不说对错,用实物演示给学生看,让学生自己选择。从而渗透优化思想。

  (4)绳子图

  此题很明确,让学生独立完成。汇报结果。

  (5)笔图

  此图比较的事物较多,要求也较难,不但要比较,还要排序。小组合作完成。

  (6)兔子图

  虽然只有三只兔子,但由于三只兔子的起点不同,差别也细小,不易看出。先让学生小组讨论,发表意见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找参照物。

  5、总结全课

  今天小朋友们学得非常好,观察很仔细,人人都像小柯南。在我们的生活中,比较的事物很多,只要我们留心观察,开动脑筋,就会学会很多知识。

  “高矮长短”教学设想

  “高矮长短”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。它是本册教材第二单元“比较”中的第二部分内容。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比较“多少大小”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种比较。这部分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,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。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、学生和教材特点,我从情、能、知三方面制定本课教学目标。(1)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,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(2)使学生体会到高和矮是相对的,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。在比较的过程中,差别比较明显的,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;差别不明显的,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,再比较。其中,“差别不明显的,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,再比较”是本课重点。

  因此,我对本课教学作如下设想。

  1、开讲激趣

  利用学生熟悉的动画人物--柯南导入,激发学生的兴趣。

  2、联系生活实际

  比较高矮、长短是生活中常见的,学生有一定的认识。在引导学生比较了图中人物的高矮之后,让学生自己说一说:生活中还有哪些比较?让学生明白比较是从生活中得来的。学会比较的方法后,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比较。

  3、导放结合,培养学生的能力

  教学中,我注意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,努力做到: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,教师决不代替,凡是学生能自己思考的问题,教师决不暗示。在练习中,层次分明,可以整体感知的,放手自己做;差别不明显的,先让学生独立完成,然后讨论,再全班交流。对于学生的解题方法,只要理由充分都予以肯定。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解题思路,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。学生观察时,教师引导学生

  仔细观察:你怎么知道他是盲人的?你怎么看出是在路上的?既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,又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。在学生学会比较高矮以后,让同组的同学互相比较高矮,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
  总之,本节课的设计努力遵循“教师为主导、学生为主体、训练为主线、思维为核心”的原则,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。利用游戏、活动,让学生在玩中学,学得轻松,学得愉快,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表现,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。

  “高矮长短”评析

  “高矮长短”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“比较”中的教学内容。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新体系,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。通过 “高矮长短”这节课的教学,我不仅完成了预定的教学任务,而且从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,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。下面针对这节课的教学情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。

  1、多媒体教学,发挥最佳效果

  传统的教学以静态形象为主,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单调、枯燥,多媒体集音、像、动画于一体,生动形象,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兴趣,这是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。在教学中,我设计的活动画面配上悦耳的音乐,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,把比较过程形象地展现出来,教会了学生观察比较。

  2、难易结合,突出重点

  在教学中,对学生能直接比较的,我放手让他们自己动手比较。而将大量的时间放在练习不能直接比较的事物上,对于不能直接比较的,我只是引导学生寻找合理的方法,并不直接比较,而且都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寻找方法。

  3、精心设计,练习形式多样

  课程标准提出:“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,形成技能,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。”精心设计练习,强化训练,及时反馈,及时矫正,及时补救,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。所以,我把练习分成三种形式:独立完成的练习、游戏、讨论合作练习。通过三种练习形式,练习不同层次的题,难易结合,练习形式生动有趣,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。同时,一些比较困难的题目,通过学生讨论合作,也顺利完成,达到教学目的。

  4、奖励激励,提高学习积极性

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,提高课堂效率,越来越引起大家重视。执教中,我采用奖励激励法,设计了许多激励性的语言:正确!对!很好!真聪明!很能干!太棒了!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最聪明!最肯动脑筋!等。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,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情感,竞争的心理。为了获得奖励,学生积极动脑,踊跃发言,课堂气氛异常活跃,掀起了阵阵高潮。

  波利亚曾说,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,只有这样理解才最深刻,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、性质和联系。因此,这堂课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,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,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,这是充分贯彻、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。此外,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自己还应注意一些问题:学生讨论的氛围不够激烈,小组合作的意识不够强。学生分小组活动时,有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够,缺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。

相关信息


电脑版

【免责声明】本站信息来自网友投稿及网络整理,内容仅供参考,如果有错误请反馈给我们及时更正,对文中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,不承但任何责任。
版权所有:学窍知识网 Copyright © 2011-2025 www.at317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