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型PPT该这么做,幻灯片关于工作的PPT
关于PPT或幻灯片制作,李笑来老师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:
就说服力而言,演讲者的身份大于演讲内容,而演讲内容又大于他所使用的幻灯片或PPT。所以,不应该将时间浪费到幻灯片或PPT的制作上。
比如说,如果巴菲特在台上谈投资,不管他的幻灯片多丑,不管他的论证多么单薄,人们还是会将他的话奉为圭臬;反之,若台上之人籍籍无名,即使他的幻灯片美轮美奂,也很难让人信服。
李笑来老师的话不无道理,我们不该为对个人成长益处不大的事情上消耗太多时间。
但是,
对于职场中的很多普通人以及学校里几乎所有的教师和学生而言,PPT制作是无论如何都是绕不开的!
对这些人而言,不好好做PPT,基本上等于“作死”,也基本上不可能成长为“不靠幻灯片或PPT也能征服观众”的“大佬”。
躲不开,还想少花时间,办法就只能是“利其器”、力求更快效率了!
团队推出的这本《说服力,工作型PPT该这么做》就是在帮我们这些普通人“利其器”,帮我们把宝贵的时间从繁琐枯燥的PPT制作中拯救出来。
这本书的扉页上有个“内容提要”,开头是这样的:
“工作型PPT,唯“快”不破!作为日常工作中的PPT,不能为了追求完美设计而无限度地投入时间和精力……”
从这段话看,这本书的作者秦阳老师的观点与李笑来老师的观点其实也并无冲突。
李笑来老师告诉了我们不要在琐碎事务上浪费时间的道理,而秦阳老师则告诉了我们高效解决琐事的方法。
具体怎么做呢?
一方面,我们要积极解锁PPT制作软件里“隐藏”的高级功能。
应该说,微软公司开发的“PowerPoint”这个软件是真好用,好用到了我们几乎不用专门学习就可以直接使用它。
所以,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会用这个软件。而我也是这大多数人中的一个,毕竟我做PPT也有十几个年头,做过的PPT页面累计起来应该也成千上万了。
看过这本书后,我突然发现,我对眼前这个我几乎天天都在使用的软件竟如此陌生,太多的功能我完全没用过、完全不知道,其中很多功能足以让我制作PPT的效率更高。
比如,这个神奇的“转换为SmartArt”按钮
它就静静地躺在那儿,安静得让我对它熟视无睹。
但事实上,这个安静的按钮简直是一个可以点石成金的魔法棒。不信,我们先选中下面这页多字而丑陋的PPT试试。
多字而丑陋的一页幻灯片
鼠标左键点击“转换为SmartArt”按钮,选中一个版式,
然后,见证奇迹的时间就到了。
变得没那么丑了
这个丑不拉几的东西瞬间就被整容了,即使算不上“俊俏”,至少也不再那么面目可憎了。
更关键的是,快呀,整个过程不用1秒钟可以完成。
若对这个整容效果还不够满意,还可以做些诸如加图片、改字体的修饰操作,当然也可以直接选其它版式。比如,刚才那个“丑东西”还可以秒变为如下这些模样。
左上图那种版式刺激到了我,因为我之前也经常使用这种版式,不过用的是耗时费力的“笨方法”。现在看来,我那些时间和精力本不必浪费。
还有,这个有魔力的“文本效果转换”菜单
也是一个我完全不知道的强大存在。
选一个版式轻轻一点,图示的一排简单的竖线似乎马上就获得了生命。
一个点击就能让呆板的一排竖线“灵动”起来
就做PPT而言,我们感到费时费力,很多时候不是因为这个事情本身困难,而是我们对制作软件的一些功能完全不知道。
磨刀不误砍柴工,为了提高我们制作PPT的效率,我们还是应该有意识地学习它的制作软件,多解锁那些被我们无视的功能。
当然,会使用“PowerPoint”这个软件与会做PPT之间并不能简单地划上一个等号。
要想具备能够快速完成PPT的能力,我们还需要深入理解PPT制作的底层逻辑。
《说服力,工作型PPT该这么做》这本书就探讨了这些底层逻辑,在我看来,可大致归纳为两点。
“服务客户”的逻辑
我们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做PPT,都有“目标客户”。“客户”满意度是判断PPT优劣的重要甚至唯一的有效指标,所以,我们必须要有“服务客户”的意识。
最首要的,当然是要搞清楚“客户”是谁。
当我们在工作中为领导制作PPT时,我们的“客户”是领导,而非领导展示PPT时的观众。
尽管“让领导的观众满意”和“让领导满意”这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,但并不绝对,二者之间仍有不少差异。
所以,为领导制作PPT的职场人与其抱怨领导品味差,不如直接做出一个符合领导品味的PPT。而且,领导不一定真的是品味差,更有可能的是“他的目标客户”品味独特。
为自己制作PPT时,“目标客户”一般而言是你的“观众”,但很多情况下也并非是所有“观众”。
举个例子,当你为某种答辩准备PPT时,你的“目标客户”是答辩委员会的专家们,而非旁听的同学、同事或同行们。
找准“目标客户”后,我们制作PPT时就要“投其所好”。用书里的话说,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喜欢吃猕猴桃,就把猕猴桃拿来钓鱼。
“表达”的逻辑
PPT本质上是人们表达与传递思想的一种辅助手段,人们使用PPT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秀炫酷的画面或动画,而是为了让表达更有力、更高效。
从这个目的上看,制作PPT时不得不考虑目标观众的需求、感受、理解能力和思维习惯。听起来,这几乎是个不可能有通用解法的难题,毕竟观众是多种多样的。
不过,事实上,人们在沟通与交流方面还是有很多共性的,比如,人们普遍不喜欢说教、普遍会对密集繁多的文字感到厌倦、普遍喜欢听故事和看图片等。
针对这些共性,《说服力,工作型PPT该这么做》这本书提出要在文案中造“金句”、在页面中插入与内容相关的美图以及使用逻辑框架整体设计PPT等,并且给出了快速实现的方法。
比如,当PPT的目的是为了号召人们“买买买”或者其它行动时,就可以使用书中给出的“AIDA”框架设计和制作PPT。
在我看来,与“解锁制作软件高级功能”相比,这些底层逻辑更为重要,尤其是对于那些“成功人士”们。毕竟,PPT页面的具体制作可以请人代劳,但思维框架只能由自己组织。
按《说服力,工作型PPT该这么做》这本书的观点,一个人在PPT领域的“修炼”包括“器、术、法、艺、道”5个方面,这本书主要教授前三个方面,学好我们可以成为“实战高手”。
对多数人而言,成为“实战高手”就可以又快又好地完成可能遇到的PPT制作任务了。不过,想制作出一些著名公司发布会用PPT的水平,就不得不从“艺”和“道”上修炼自己了。
回到这篇文章开头的讨论,PPT重要还是不重要?
李笑来老师的观点有道理,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。
逻辑严谨、版式精美的PPT虽然无法帮助一个籍籍无名的普通商人“战胜”毫无准备的巴菲特,但是,绝对有可能帮助比尔·盖茨说服投资人将钱投向他而非巴菲特。
换句话说,PPT不可能填充大佬与普通人之间的鸿沟,从这一点看,PPT确实不重要;但是,在势均力敌的较量中,PPT有时确能成为成败的关键,从这一点看PPT的作用也不可低估。
贾跃亭能够融资150亿,与他本人的专业素养有关,也与他制作PPT的修为有关。
看过贾跃亭PPT的人,应该都能够感受到那种“令人窒息”的气场^-^。
尽管PPT极有可能不是他亲自制作的,但决定PPT在“艺、道”层面表现的只能是他,而不可能是他的PPT制作团队。
贾跃亭的例子足以说明PPT的巨大作用(对PPT以外的事,本文不予置评)。所以,正在饱受PPT折磨的朋友们不要过多抱怨了^-^,要认识这件事可能正在让你拥有一项能“令人窒息”的能力。
当然,为了更快地拥有这项能力,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学习,比如,学习一下这本《说服力,工作型PPT该这么做》。
正在做PPT的朋友,让我们一起为梦想而窒息吧!^-^