雪糕的世界里,幻灯片这什么雪糕
如果用一个词高度概括东北,那就是“粗犷”。
东北人最引以为傲的生活是“大金链子小手表,一天三顿小烧烤”
一般人喝酒是为了高兴,东北人喝酒是为了“拼命”。
东北人都是天生的自来熟。在澡堂子只要确认过眼神就能相互搓背;上了台出租车,不一会儿的工夫就能和司机大哥聊成哥们儿;去饭店不看菜单先问隔壁桌:哎哥们,这是啥啊?好吃不啊?好吃啊!服务员给我也整一份!
东北人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天赋,首当其冲就是说话,东北话可以把任何方言以迅雷不急掩耳盗铃的速度,“拐带”进自己的“语言体系”。
要论东北话的传播速度之快,以一秒一个南方人的速度所向披靡。自打说了东北话,今后全是东北人!
东北人有着与生俱来的喜剧天赋,张嘴就是段子,一直说下去就是个小品,相对应的东北这旮沓也诞生了无数的喜剧天才。
其实,东北人还有一项天赋经常被忽视,它和雪糕有关。
一、天越冷,东北人越爱吃雪糕
东北的冬天冷酷且漫长,“千里冰封万里雪飘”是最真实的写照。但越冷的天,东北人越是喜欢吃雪糕。
特别是在室外零下20多度,已经冻得哆哆嗦嗦,边搓手边跺脚了,这时发现旁边有家小卖部,二话不说推门就进,操着大嗓门跟老板打起招呼来,不一会的工夫,屋里的暖气开始让身子变暖。
接下来你会看到他一个箭步奔向冰柜,在里面左翻右翻,拿出一根冻硬的雪糕,大口吃起来,完全忘记自己不久前刚从“僵硬”里苏醒。
部分东北人对冬天吃雪糕有自己独特的一套说辞:夏天吃雪糕,冷热交替太激烈,伤阳气;冷天吃冷的,正好应和时节,没毛病!
东北人对雪糕的这份狂爱,有时会吓着第一次来的南方人,他们早就听说东北小孩有冬天舔铁栏杆最后粘舌头的“奇幻经历”,于是打趣道:“你们小时候是不是把栏杆当雪糕啦!”
玩笑归玩笑,东北人对雪糕的爱是饱含深情的,不容半分质疑。
在东北,如果孩子央求母亲买东西,恰巧赶上母亲心情不好或者就是不想买,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像他想买的那个东西。于是在冬天,小孩儿听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:我看你像雪糕!
二、东北雪糕浓缩了东北人的性格气质
哪儿都有自己的地方雪糕,但东北却把做雪糕这事做到了登峰造极,既能别出心裁搞研发,还懂得借势营销当网红。
有着百年历史,沈阳中街冰点的“中街大果”
在南方冰柜里随处可见的“东北大板”
充满浓浓俄式风情,哈尔滨中央大街的网红雪糕--马迭尔
楼主心中的雪糕界南波湾--总店位于哈尔滨道外的老鼎丰雪糕
还有今年夏天风靡整个雪糕界的网红之作--咸蛋黄雪糕--辽宁营口出品
一到冬天,室外就自带冰柜属性,所以在东北卖雪糕可以不限场合,高兴了直接放到地上卖,买的人蹲着挑,非常富有画面感。
而且不仅仅是卖雪糕,还有各种冻水果,冻鱼,冻肉片,冻豆包… 事实上东北冬天的雪糕种类比夏天的还多。
东北雪糕和东北人一样,气质独特,你只要打眼一瞧,就知道这是东北的。
这包装,特别接地气
包装有点像闹着玩--就像一个ppt菜鸟用入门水准,随随便便打了几个自带字体的模板就做出来了。每次看到这样的雪糕封皮,都忍不住想用宋小宝的一句台词吐槽下:海燕呐,你可长点心吧!
但是!你想过没有?东北雪糕为什么敢于直面”素颜”的人生,不靠这些“花里胡哨”的“表面功夫”闯荡江湖?
两个字:实力。我就长这样,吃就完事了,不好吃你找我。
三、东北雪糕,能吃到你撑
跟东北菜一样,东北雪糕的分量会超乎你想象的大。
论盒吃的
用碗装的
整袋吃的
这么吃肯定是爽极了,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:一旦吃急了,拔凉拔凉的,脑瓜仁直疼。
东北雪糕的霸道,还不光体现在量上,在口味的多样性上更是开了挂。从用本是调味品的麻酱做雪糕,到今年爆红的咸蛋黄口味,东北雪糕初心不变,始终坚持一个原则:啥都可以做成雪糕,你信不?
沈阳中街冰点的多重口味
四、不管多钱一根,奶味必须到位
一提到产奶大区,你第一反应是不是满目大草原、遍地是牛羊的内蒙古?其实呀,曾几何时东北可是我国原料奶的大产区。
就这么说吧,在东北这片土地上,奶源是不缺的,这辈子都不可能缺。举个例子,黑龙江的原料奶产量一度在各省中排名第一,虽然后来被赶超,但做雪糕必须放足奶这个“优良传统”还是延续了下来。
正因如此,东北雪糕无论卖多钱,只要是主打“奶味”的雪糕,吃起来全都“奶里奶气”的。
背靠优质的奶源,再加上巨大的雪糕需求量,基础成本大大降低,东北雪糕呈现出出人意料的便宜。
在很多东北人的心中,雪糕(冰糕)和冰淇淋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种。
这是冰淇淋
这才是雪糕!!!
虽然在乳脂含量上国家相关部门对冰激凌和雪糕的有明确的标准,但在东北人心中,能够区分冰棍、雪糕和冰淇淋的唯一标准就是价钱,简单粗暴。
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,1元及以下是天热时避暑降温的冰棍,3元以下是稍微改善一下生活的雪糕,再往上的是追女神时才舍得买的冰淇淋。
总而言之,言而总之,东北的雪糕很霸道就是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