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上一篇:我用PPT说给你听,幻灯片听我说PPT
- ·下一篇:一款超好用的PPT插件,幻灯片好用的PPT插件
三种方法教你摆脱情绪中的无形杀手,幻灯片三种方法教你摆脱情绪中的无形杀手电影
作者:格格物。
-1-
昨天有一位朋友左芳(化名)和我聊了整整一个下午。
最近她的情绪很不好,因为她的绩效工资连续6个月是整个部门的倒数第一。
她也曾认真检视自己存在的问题,立下FLAG改进工作方式方法,却依然得不到认可。
她感到自己的工作能力一直得不到肯定,所以最近哪儿哪儿都看不顺眼,家庭关系也搞得一团糟。
听完后,我告诉朋友,你这是典型的焦虑情绪。
焦虑,似乎成了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。
不论是学业繁重的中小学生,还是上有老下有下的中年人群,都不同程度的承受过焦虑的煎熬。
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大师阿尔伯特·埃利斯告诉我们:
焦虑的产生,是因为我们个人的意识受到外界刺激的威胁,但又感到无法应对而产生的一种负面情绪体验。
说白了,我们所有的焦虑,都源自于自身的无能为力。
焦虑情绪的诞生,一开始并不是坏事,适度的焦虑有利于我们更加专注的去完成任务。
超出自己承受范围的焦虑就变得十分可怕,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。如若不能给予及时关注和疏导,甚至会导致精神疾病或其他身心疾病。
-2-影响焦虑的关键因素
焦虑主要由三个因素引发,分别是生物因素、环境因素和“我们自己”。
这其中,最重要的是第三个因素——“我们自己”。
阿尔伯特·埃利斯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之父,也是认知行为疗法的鼻祖。他认为:
焦虑是我们自己制造的,并且,我们有能力控制它。
举一个简单的例子:有两个背包客一起前去沙漠中旅行,每人带了一壶水。
旅途过半,两个人的水壶里都剩下半壶水。
一个人对此的看法是:“哎呀,只剩半瓶水了呀!”。他焦虑的不得了。
另一个人则认为,还有半瓶水呢,有什么好担心的。
你看,在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完全相同的情况下,每个人的感受却由于自身认知的不同,而呈现完全不一样的焦虑等级。
焦虑也有健康和不健康的区别。区分健康与不健康的焦虑,有以下三个标准:
第一、这种焦虑是否是脱离现实的。
第二、这种焦虑是否有夸大或者以偏概全的倾向。
第三、这种焦虑是否过于武断,非黑即白。
认真分析这三个标准,我们会发现,这三种情况都取决于自身的认知。
既然问题出在认知上,调整和控制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方式,就可以控制焦虑。
-3-如何从源头控制焦虑。
控制焦虑,从情绪和认知的理性化开始。
阿尔伯特·埃利斯提出的理性情绪行为以及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理论是-“ABCDE”理论。
全是字母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玄乎?
其实这个理论很实用,我这里做一个简单的说明,大家一下子就能明白。
A:Acting events,代表所发生的具体事件;
B:Beliefs,代表我们对于发生的事件所持的一些观念或信念;
C:Consequences,代表事件发生后,我们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;
D:Disputing,代表我们针对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;
E:Effecting,代表经过辩论以后,产生的合理信念。
具体怎么来用这个理论,这里可以用我的朋友左芳的例子来作一个演示。
一个事件A(左芳的绩效工资连续六个月排名靠后),我们会对它产生一个信念B(领导不认可我的工作,是因为我的工作能力不够)。
这个信念会产生一种情绪或结果C(产生了失望、甚至想要消极怠工的情绪),如果这个信念是不合理的,就通过D与错误信念B进行辩论。
控制焦虑的重点就在于D与B的辩论。
-4-如何与不正确的信念辩论
辩论的方法主要有三种:现实或实证型辩论法、逻辑型辩论法、实际和务实型辩论法。
首先来看现实或实证型辩论法。
不合理的信念之所以站不住脚,是因为与现实或者客观不符合。
现实或实证型辩论法非常适合左芳的情况,领导不认可左芳的工作,真的是因为她的工作能力不够吗?
通过与身边人的工作能力对比,一般人都可以客观的评价自己的工作能力。
左芳经过客观评价,认为自己的工作能力并不差,这个信念显然不合逻辑。
第二、逻辑型辩论法。
用逻辑型辩论法时可以问自己一些问题。
比如说,左芳心中的信念是:如果我的工作能力不错,领导一定能看到。之所以不被肯定,一定是因为我的工作没有做好。
左芳可以向自己提问:“因为我的工作能力不错,领导就一定能看到吗?”
这个信念合乎逻辑吗?我希望领导看到,和领导一定能看到有什么必然联系吗?答案显然是不一定的。
第三、实际和务实型辩论法。
这种方法是从结果的可能性来问自己。
比如左芳可以问自己:“如果我坚持自己努力就能被领导看到,会带来什么后果?”
后果就是:左芳受不了不被肯定这件事,她会觉得自己很糟糕,导致自己的情绪逐步恶化。
当左芳开始用这几种方法辩论的时候,将意识到这种情绪会把自己带到焦虑当中。
基于此,左芳会开始改变观念。用理性的思考来代替不合理的想法。
通过辩论,我们就会产生一个有效的新信念E,那就是:
领导非常忙,不一定能了解我的工作、看到我的努力,我需要加强汇报和沟通来改进目前的状况。
至此,通过ABCDE这五个过程,焦虑的因素从源头上得到了解决。
-5-控制已有焦虑情绪的具体方法
很多时候,焦虑的情绪已经困扰了我们很久,即使我们在自我辩论中获胜,也很难摆脱情绪的惯性对我们的影响。
阿尔伯特·埃利斯在《控制焦虑》一书中一共提到了21种实用的控制焦虑的方法。
我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最实用、最容易操作的三种方法。
第一、暴露疗法
你越焦虑什么,就越去多做什么。
著名的企业家罗勇浩曾是新东方的一名教师,后来成为了锤子科技的创始人。
作为一个创业公司的老板,经常需要召开大型发布会,在公司内部对员工讲话,偏偏他是一个有演讲恐惧症的人。
他以前是可以逃避演讲,但创业后他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。
他只能多讲,多练,无论是演讲前通宵修改PPT的辛苦,还是演讲后湿透衬衣的汗水,都没有阻止他完成演讲。
通过不断的练习,不断驳斥自己对演讲的恐惧,老罗终于变得有些期待演讲了。
有些时候,我们对某些事情感到焦虑,并不是因为事情本身有多么难,或者多么可怕。
只是因为,我们对这件事情不熟悉而已。
第二、成本—收益分析法
成本—收益分析本质上是在内心以经济学的角度来和自己算一笔账。通过分析,可以让我们认清现实。
在面对带来焦虑的困难时,迎难而上和逃避困难两种方式带来的结果哪个更划算?
这有助于帮助我们最后做出理性的选择。
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通常都会遇到很多困难,面对困难时该怎么办?
逃避可能会暂时摆脱困难对于我们的困扰,但是墨菲理论告诉我们:
我们担心的事情最终都会发生。
另一种方式则是咬紧牙关迎难而上。
多尝试几次就会发现:迎难而上时,问题似乎没有那么难,反倒给自己带来了很多好处。
举个例子:有一名阿尔伯特·埃利斯的患者非常恐惧坐飞机,十分担心出事故。无论多远的路程他都宁愿选择火车出行。
这其实代表了他的错误信念:“我只要乘坐飞机,就会有可能遭遇灾难”。
这时候可以对这种信念进行驳斥:通过统计,乘飞机有99.9%的时候时安全的,火车或者汽车出事故的概率远大于此。
通过进一步成本—收益分析可以知道,为了避开0.1%的风险而放弃乘坐飞机的便利,是非常不划算的。
把自己的分析写下来,每次都对错误信念进行驳斥,会让他从节约成本的角度去尝试乘坐飞机。
第三、无条件的自我接纳法
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来自于有条件的自我接纳。
比如左芳,她的自我接纳前提是:如果我得到了领导的认可,我就是成功的。或者说如果我的绩效工资排名前列,我就是成功的。
如果这种自我接纳的条件丧失,比如得不到领导的认可,就会对自己不满意,从而产生焦虑情绪。
与有条件的自我接纳不同,无条件自我接纳是把自我接纳的标准掌握在自己的手中。
埃利斯提醒我们,运用无条件自我接纳时不要给自己设置全局目标。
比如左芳,她可以告诉自己,我的目标是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。
在不被肯定的时候,可以告诉自己,我本质上还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,只是没有得到认可而已,这并不代表我不是一个好人。
无条件自我接纳的本质是接纳自己的所有:
我有好的,也有不好的;有被别人肯定的时候,也有得不到夸奖的时候。
但是,这都是我。
认清了这一点,我们就不会轻易地,因为一件事情或者一个方面的失败,而去全盘否定自己。
一个不轻易否定自己的人,也就不会轻易焦虑。
-5-结语
当今世界,日新月异。
随着空间和信息的越来越拥挤,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,年轻一代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压力,各种情绪困扰和问题层出不穷。
不健康的焦虑害人害己,既然无法逃避,不如勇敢向前。
做一个健康快乐的自己,用心理大师的思想精华武装头脑,摆脱焦虑情绪。
我们无法解决自身的不完美,但是我们可以接纳自己,拥抱自己的不完美。